国家出手!加班或将违法

2025-4-1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换成大白话说,国家明确了,加班或将违法!

01 国家明确了,加班或将违法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到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国家出手!加班或将违法1.png

国家出手!加班或将违法2.png

政策全文: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3/content_7013808.htm

根据《劳动法》规定: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也就是说,超过上述标准就是违法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在我国对于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也有着相应的处罚标准。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照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如果用人单位与员工协商好加班,那加班工资应该怎么算?

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02 我国关于超时加班违法等规定的脉络梳理

其实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在整治超时加班的乱象:

一、2021年,人社部、最高法首次明确“996”违法

2021年8月,为进一步明确工时及加班工资法律适用标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超时加班典型案例。

国家出手!加班或将违法3.png

这些典型案例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

案例1: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放弃加班费协议,能否主张加班费

案例3:用人单位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能否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

案例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是否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费

案例5: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增加工作任务,劳动者是否有权拒绝

案例6:处理加班费争议,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案例7:劳动者超时加班发生工伤,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案例8:用人单位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劳动者加班事实是否有效

案例9:劳动者在离职文件上签字确认加班费已结清,是否有权请求支付欠付的加班费

案例10:加班费的仲裁时效应当如何认定

二、2022年,多省市整治加班,部分企业已经被罚

自2022年3月份以来,北京、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

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布2022年第一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公告,其中,两家公司因为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被罚。

国家出手!加班或将违法4.png

公告中提到,两家公司都因为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36小时被处罚并提出警告,其中一家公司被处罚高达17000元的罚款。

三、全国首例!下班后微信回复工作消息被认定加班

2024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一起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工作牵出的“隐形加班”案件。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针对网络时代“隐形加班”现象,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了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

国家出手!加班或将违法5.png

再加上近几年来,各地人人社在政策执行层面形成多维治理网络:

技术监管:北京推行"电子劳动合同平台",实时监测企业考勤数据;

信用惩戒:上海建立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C级企业将失去政府补贴资格;

司法创新:杭州互联网法院创设"加班费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要求企业自证未强制加班。

03 提升员工效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成为HR核心关注点

其实我们探寻员工加班的背后,是企业效能的提升。

那企业应该如何提升员工效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这里从管理理念、制度设计、技术赋能、文化建设四个维度给到大家一些参考建议:

一、管理理念:从“控制”到“赋能”

企业应该将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非成本。通过推行“员工体验官”制度,定期收集员工反馈并快速响应;建立“职业发展地图”,为员工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等方式为员工深度赋能。

建立以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体制,关注产出而非工时,以结果衡量效能。

二、制度设计:构建高效能的工作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将员工利益与企业目标深度绑定,:华为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激发全员奋斗精神。

同时梳理工作流程,减少低效环节,引入“精益管理”工具,识别并消除浪费。

三、技术赋能:数字化工具提升效能

通过引入或搭建人力资源数字化平台,部署AI助手,自动化处理重复性任务提升人均效能。

四、文化建设:打造高效能组织氛围

就长期而言,企业需要打造高效能的组织氛围,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与创新,创造建立信任与透明的企业文化实现高效协作。

二维码.jpg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