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老龄产业发展机遇?

2016-1-11

 近日,两则新闻引发关注:一是日本最大的护理企业日医学馆将收购十几家中国家政公司,预计最早从2016年度开始在全中国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日本药企卫材则扩大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的销售。二是25家荷兰医疗企业与中国进行项目签约,此次签约的项目都瞄准了中国的中高端老年人群对于荷兰养老产业技术的需求。

老龄化程度加速和经济水平发展极力推动着老龄市场潜力的开发与扩大。规模巨大的中国老龄产业吸引了外企目光,已经纷纷开始进入抢滩老龄市场,中国企业也应该跟上脚步、抓住难得的老龄产业发展机遇。

老龄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未来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有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400万,低收入贫困老人2300万。2010年—2015年的5年内,老年人以每年860万人的速度增加,今后将继续增加。另据统计,中国农村老龄人口有1.19亿,占全国老龄人口的比例是56%,其中包括5000万左右的留守老人。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预测,到2025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

老龄人口增多,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都是巨大的。老龄医疗从单纯的医学检查、医养、康复型向包括健康体检、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等模块在内的健康管理新模式转化;老龄金融业试水起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始纷纷涉足老龄市场;老龄用品业市场日渐升温,老龄用品、辅具和保健品等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不断丰富;老龄服务业发展持续加速,其中以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为主的老龄服务业成为市场投资热点;老龄房地产业市场供给走旺,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各路资本竞相投入。

中国老龄产业联盟秘书长何军晖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老龄用品中的电子、助行、康复、护理器材等市场刚性有效需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老龄服务中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以及居家服务机构成为老龄产业发展新的增长领域,老龄金融中的保险、理财和长期债券等领域也有积极进展。未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社会养老金融准备意识的快速增强,保险类、信托类、证券类和房地产类老龄金融市场将会优先发展。

全国老龄办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2030年达到8.6万亿元,2040年达到17.5万亿元。而从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在巨大的老龄市场面前,何军晖指出,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产业组织,要发展老龄产业,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产业组织;要在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对产业组织的掌控。对于生产商来说,未来的着眼点是跟踪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于销售商来说,未来的着眼点是建设销售物流网络;对于旗舰型老龄产业集团来说,战略制高点是依托老龄服务网络构建销售网络,外加核心技术开发。

何军晖预计,10年后,中国将初步形成以老龄用品生产基地为核心的实体产业带;初步形成综合性老龄服务产业集群,比如海南养老产业集群、东北养老产业集群、四川养老产业集群等;初步形成以上海、北京、深圳为基础的老龄金融产业集群。

严峻挑战不容忽视

在看到老龄产业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发育迟缓、产业政策不明晰等诸多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青连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当前养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仅入住养老机构难,而且居家养老的基本服务也供给不足。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居家养老,但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供应不上,想入住养老机构又“一床难求”,有养老床位的养老机构又太偏僻或者离自己熟悉的社区、子女居住地太远而不愿意去。

青连斌进一步对记者说,“一床难求”,主要是公办养老机构。相对而言,因为公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比较好,护理服务水平比较高,收费又相对低廉,公办养老机构除了承担政府“兜底”的“三无”老人和“五保”老人入住外,也对社会开放,因而想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人满为患。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反映,申请入住的老年人需要轮候几十年。出现大量养老床位空置的,则主要是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养老机构的布局不合理。我国老年人养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能够就近可及地接受养老服务,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但是,目前许多养老机构建在城市的郊区甚至远郊区,尽管那里的自然环境不错,养老服务的硬件也不错,老年人就是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养老机构。二是一些养老机构的定位不合理,主要是一味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近年来,一些民间资本,尤其是一些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军养老服务业,修建了一批豪华型的、超大规模的养老机构。但是,入住的老年人很少,出现了大量的养老床位空置。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和家庭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化,人们对社会化养老保险及相关的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养老后顾之忧日益加重。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或者说养老难题如何破解?青连斌认为,破解养老难题,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

一是钱,或者说养老金,要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让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有所提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就必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金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健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老年人护理保险等。

二是养老服务。特别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却难以满足。所以,有钱并不能完全解决养老难问题。因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有钱也购买不到养老服务。更何况在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不仅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而且服务价格将快速上涨,远远超过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

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十三五”时期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在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普遍建立且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分紧迫。”青连斌表示。

发挥产业联盟作用

老龄产业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对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进老龄产业发展。

何军晖称,面对老龄化问题,必须发挥老龄产业联盟的作用,认清老龄产业存在的问题,研判老龄产业发展趋势,理清老龄产业发展思路,引领国内老龄产业发展方向,推动老龄产业科学发展。

何军晖指出,未来开发老龄产业的战略应着眼于八个方面,其中国家层面有四个:一是呼吁最大限度地创造老龄产业发展的有效市场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改革完善养老与医疗保障制度等。二是有关部门应加快出台完善重点领域的老龄产业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产业,构建国家老龄产业标准体系。三是加速培育老龄产业组织。四是国家构建老龄产业融资平台。

地方或企业也需要努力做到四点:一是加快老龄金融创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未来老龄服务需求,向40—59岁人口开发储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房地产等新产品,重点开发综合性的、新型混业经营的老龄金融产品。二是着力开发老龄用品市场。规范发展老年保健品和老年医药用品,重点开发生产康复、护理、老年日用品、助行、老年电子、老年文化产品,建设老龄用品物流配送网络平台。三是打造三个老龄服务网络,即医养型老龄服务机构网络、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旅居型养老服务网络。这不仅有利于行业管理,更有利于规模经济。四是建立老龄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基地。借鉴发展高新技术的经验,把发展老龄产业核心技术纳入科技创新战略,选择一些地方建立老龄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基地或老龄科技创新示范园,为老龄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