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孩放假、发补贴,社保再加一个“强制生育基金”,你愿意吗?

这不是演习。重复,这不是演习!


继辽宁省率先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之后,其他地方政府也按捺不住了。近日,天津、湖北、新疆等地相继出台了鼓励生二孩的福利政策。

 

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


宜昌市则以“限额内报销”方式“对合法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以县市区为单位,落实住院分娩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城区按每例2500元标准,并适时调整”。


仙桃市政府全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对符合政策家庭,生育二孩可获1200元补助。

 

640.webp.jpg


我国已经由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口风转向了全面鼓励二胎的局面。


近期更是爆出继2016年“二胎保证金”的消息之后,“强制生育基金”的建议出现。怎么一回事呢?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张晔发表”建议强制收取生育基金“的刊文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640.webp (1).jpg


“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


文章中还列举了,我国近些年来的新生婴儿出生数据为佐证。但是该文一经发布迅速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招来一片质疑。就连一向持重的央视新闻也坐不住了。批判这种建议于法无据、于理不通、于情不合,既有违常识,也暴露了研究者专业素养的不足。


640.webp (3).jpg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社保中再多一个险种,你愿意“为国生娃”吗?

 

最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人口形势开始出现了所谓的“拐点”,调整生育政策的速度越来越快。

 

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以来,直到本世纪初,才略有松动;


2000年,政府出台了“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


2013年,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


仅隔三年,2016年,又推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

 

原本放开二胎后,以为会有一个“补偿性”的生育高峰,觉得新生儿数量会升上来。然而,历次的生育政策调整并未改变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出生率偏低、老龄化加剧问题日益突出。

 

2017年,中国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二孩占比51%。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下降了88万人。也就是说,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以来,我国新生儿数量不升反降,所谓补偿性生育高峰并没有出现。

 

640.webp (4).jpg


我国多地区相继下达了关于二胎的补贴政策,发分娩、奶粉等补贴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如果政策落实你愿意生吗?

 

那么面对诸多补贴,大家是否真的愿意生孩子呢?虽然生娃问题确实关系到国家,但养娃真的挺贵的。

 

对于很多夫妇来说,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小学6年级,全班只有儿子没出国》,中国父母养孩子的开销,速度堪比在风里撒钱。

 

此前教育频道曾发布了一份《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非常舍得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增长产假、分娩补助、生育津贴、奶粉补贴等生育鼓励措施,又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比计划生育更难的是鼓励生育,比起调整产假、小额补贴式的鼓励生育更难的是如何做到让人心甘情愿的自主生育。


除此之外,对于鼓励生育,国家在教育、住房、医疗方面也应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鼓励生育并非是单枪匹马的战斗,是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进。而非书生意气,在社保上增加一个强制基金就解决的问题。

关联文章